English

落榜生怎样开辟成才路

1998-08-13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杨震 阮红彪 实习生 吴丽萍 我有话说

一年一度的高考录取已经开始,有相当一部分青年榜上无名,面临着如何开辟自己的成才之路的问题。在革命先驱李大钊的故乡——河北省乐亭县,流传着三位落榜青年的故事。这些故事雄辩地昭示:一个人只要肯付出努力,在哪儿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。

“养狐能手”陈继明

1991年,乐亭县古河乡前小营村青年陈继明高考落榜,上大学的梦想破灭了,但他奋发向上的精神并没有受挫,没有因此而失去信心,他决心在生他养他的这块土地上干出一番事业来。经过多方打听,他得知饲养蓝狐是条成才之路。陈继明凭借自己高中时代的文化知识,并且广泛阅读有关饲养方面的书籍,多次到乡成人学校请教,在较短时间内就掌握了养狐技术。在饲养过程中,他不断总结经验,利用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攻克养狐难题。在饲养中,最令人头疼的问题是蓝狐自咬,为此,他反复观察和实验,终于找到了一条有效的解决办法,就是在伤狐皮下注射某种药液。通过这一方法,自咬伤狐自愈率达95%以上。同时,配种最佳期的选择是提高母狐准孕率的最重要一环,他总结出一套眼看、手摸、鼻子闻的判断方法,使母狐准孕率达19%,比常规方法提高15%。到1994年,陈继明年获纯利6万元,成了全县有名的养狐能手。他致富不忘大家,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群众,带领大家走共同富裕的道路。

“栽培状元”颜志强

今年34岁的毛庄乡颜南村民颜志强,在1982年时高考落榜。正当他在迷惘失意之时,一则介绍福建古田县落榜青年姚树先靠养食用菌成功的报道,像一盏明灯给他带来了希望,指明了前进的方向,他决心在食用菌这个新兴产业上发挥自己的才智,开辟一条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路。他购买了大量有关的科技书籍,并且多次到有关院校和科研部门请教,在做好技术准备的基础上,他开始培植银耳,使银耳能自繁自养,终于获得成功。几年后,根据市场的变化,他又搞起了平菇栽培。近几年,又新增了香菇、黑木耳等七个菌类生产项目,并实现了规模经营。颜志强在菌类生产上奋斗了15个春秋,现在他富了,但要谈感受,他觉得,物质的富有是其次,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富有,用勤劳的双手开创新生活,生活才会过得更充实。

“塑料大王”杨德志

三合庄管理区小圈村的杨德志也没能成为当年高考的幸运儿,他重新寻找出路,开始他种植药材,后又养猪、种菜、跑买卖,但是都不大理想,收到的效益甚微。后来,他留意到,全县保护地栽培正蓬勃兴起,需要大量的农用地膜,于是他抓住时机,在1978年开办了一个塑料加工厂,凭借自己的文化优势,他很快掌握了地膜生产技术,并在PE—W农用地膜的研究上有了突破性进展,辛勤的汗水浇开成功的花朵,他于1996年获得“河北省科技成果完成者”证书。在生产经营中他保证质量,讲求信誉,他的产品曾获省质量信得过证书,产品不仅在本地销售,还销往东北和京津地区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